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他们各家老二,雪碧和七喜之间的互撕,其实同样精彩,也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。
这一年,在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,一个60岁的饮料销售员查尔斯·格里格(Charles Leiper Grigg),展开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。
作为一个连续创业失败者,格里格曾经尝试过各种生意。随着年龄渐长,他决定再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,不行就收手了。
毕竟可口可乐早年主要成分就有古柯碱,被宣称有止咳作用。百事可乐早期则含有胃蛋白酶,可以助消化,Pepsi这个名词就是「消化不良」(dyspepsia)一词的词根。
在1929大萧条之下,全美人民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。而格里格推出的这款产品,不仅廉价,且自带药理学buff,逐渐打开了市场。
不久之后,这款产品延续着「化学攻击」的思路,更名为「七喜含锂柠檬苏打水」(7up Lithiated Lemon Soda)。
在七喜的早期广告中,拼命宣传柠檬酸锂的功效,声称这款产品,不仅能够使人镇静,甚至还能用于解酒,是一款能「带来真正冲击力」的美味饮品。
直到1948年,美国政府才终于禁止在饮料中添加柠檬酸锂,但是这个时候,七喜早就瞒天过海,成为仅次可口可乐和百事的畅销品牌。
1961年,美国佐治亚州,可口可乐亚特兰大总部,一群高层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,如何压制七喜。
当时可口可乐已经是德国很受欢迎的饮料,但因为贸易禁运,可口可乐的「神秘配方」被禁止运到德国。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
德国可口可乐公司当时的负责人叫马克斯·基斯,是个很纯粹的商人,并且对可口可乐非常忠诚。他决心要保住公司。
于是他叫来了公司的化学专家,研究如何使用现有的材料,来生产德国的饮料,并且最终制作出一款具有混合口味的半透明苏打水。
虽然这玩意儿跟可乐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,而且使用的都是一些「边角料中的边角料」(leftovers of the leftovers),但马克斯·基斯充分发挥了可口可乐最强大的基因——营销,给产品命名为Fanta。
同时,马克思·基斯还跟纳粹当局social,德国打到哪儿,他就接管当地的可口可乐工厂,用来生产芬达。
既然可以采用不同果味,那面对七喜的竞争,可口可乐就决定使用芬达家族的青柠味产品,在美国市场应战了。
不过,鉴于在美国消费者的认知中,芬达就是一款橙味饮料,因此,可口可乐把这款产品,重新命名为Sprite,也就是雪碧。
Sprite的意思是精灵。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,可口可乐为了冬季的销售,将自己和圣诞老人绑定在一起,普及了圣诞老人红白相间的形象。
而为了营销雪碧,则又给圣诞老人创造了一个绿色小精灵。这种明亮绿色的设计,主要目的就是向消费者传递出一种与可乐类饮料截然不同的形象——清爽、不含咖啡因,让消费者可以多一种选择。
可以说,自雪碧诞生起,可口可乐就对它寄予了厚望。而面对这个强劲的对手,七喜作为柠檬口味的扛把子,很快做出了回应。
1967到1969年,七喜找来了顶级广告公司智威汤逊,发起了一场「非可乐」(Uncola)的营销运动。
这个营销的精妙之处在于,大部分品牌企图通过营销告诉消费者「我是什么」,而「非可乐」的口号则是界定自己「不是什么」。
在百事可乐跟可口可乐的经典战役中,百事可乐一直力图证明的是「我更好喝」,但在七喜这里,则是完全跳出可口可乐的叙事。
六七十年代,那是一个嬉皮士的年代,是反主流文化的年代。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而可口可乐在年轻人心中,是一个老品牌,是代表美国传统的老古董。
随着广告的传播,七喜的销量,在一年之内,飙升了56%。而且在销量之外,七喜还为自己塑造出了叛逆者的身份。
不过可口可乐并未放弃雪碧这张小王。虽然营销输了一时,但二十年间,依然利用自己强大的推广和分销能力,让雪碧逐渐蚕食着七喜的领地。
所谓「装瓶商」,在本质上,就是可口可乐的加盟商,它们是特许经营中的一环,但是,又跟其他行业的加盟商不太相同。
一般来说,现代的加盟商,可能只是一个门店而已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它主要的功能,就是在终端卖货。但是,「装瓶商」的工作范围,不仅限于卖货,还需要投入巨额资本,建设工厂,购买设备,把总部运来的浓缩糖浆,与水混合,制成完整的产品,然后建立运输车队,把货品送到大街小巷,铺满大小货架。
拿现在的国内市场来说,可口可乐,有两大装瓶商。在北方市场,主要是中粮可口可乐,而在南方市场,主要是太古可口可乐。而可口可乐总公司,则掌握着最核心的浓缩糖浆配方,以及可口可乐最具价值的品牌资产。
比如,有一种装瓶商,叫做「交叉特许经营」,他们会同时加盟多个品牌,并灵活决定生产比例。在很多时候,尤其是品牌激烈搏杀的战场,这类装瓶商的话语权,可能比品牌本身还要大。因为货架是有限的,资源也是有限的,谁能赢得装瓶商的欢迎,谁就能获得更多市场。
所以,可口可乐决定,在装瓶商的领域,开辟敌后战场,直接策反他们。可口可乐向那些 「脚踏两只船」,也就是同时销售七喜和雪碧的装瓶商,发起了宣传攻势。
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「内部策反」,主题叫做「未来属于雪碧」。可口可乐展示了很多数据和图表,告诉他们,销售七喜没有前途,这个品牌正在衰落。而加入可口可乐,才有更光明的未来。
除此之外,面对瓶装商,可口·可里昂表示:如果你们销售雪碧,我就会给你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进货成本,以及高额返利。
这一战,雪碧打得七喜措手不及。面对可口可乐的挖墙脚行为,七喜公司非常愤怒,他们一纸诉状,将可口可乐公司告上法庭,指责他们使用虚假宣传,误导装瓶商毁约。但是打官司,谁能比得过可口可乐呢?七喜最终输了诉讼。
在地面战役极大压缩了七喜的生存空间后,1994年,可口可乐对七喜发动了决定性空袭,展开了雪碧营销史上最关键的战役:「服从你的渴望」(Obey Your Thirst)。
就和七喜一样,雪碧是一种「非可乐」的选择。如果说可乐代表着主流人群,那雪碧在可口可乐集团里,扮演的就是潮流化、年轻化的角色。
但显然,雪碧不能像七喜那样大喊「我跟可乐不一样」,跟老大哥割席。它采取了一个更精妙、更进一步的办法。
雪碧一方面联合当时许多嘻哈歌手推出单曲,一方面与NBA深度合作,签下许多球员,包括在96年签下科比,03年签下詹姆斯。
背靠可口可乐强大的分销能力,又绑定了8、90年代传播最迅速的潮流文化,雪碧基本上是把七喜吊起来打。
比如雪碧的一些经典广告,大家应该都有印象,请伏明霞代言的「晶晶亮,透心凉」,还有后面跟周杰伦合作的「透心凉,心飞扬」等等。
1986年,七喜当时的母公司,烟草巨头菲利普·莫里斯(Philip Morris),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:他们把公司一分为二,卖了出去。美国本土的部分,卖给了可口可乐的老对手胡椒博士。
这个习惯甚至沿袭到了现在,但凡聚餐, 就可能会在桌子上有两个大瓶饮料,而且极大概率是一瓶可乐,一瓶雪碧。
我认为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是,得益于雪碧透明的颜色,很多家长会觉得雪碧没有添加色素,相比可乐要来得健康点。这也让雪碧很成功地成为了「非可乐」最好的选择。
别说七喜在国内打不赢雪碧,一个冷知识是,在2021年之前,连可口可乐都是卖不过雪碧的,百事可乐也一直落后于雪碧。
而七喜这个品牌,可以说是命运多舛。在被创始人格里格家族出售以后,经历了多次卖身,所有权非常分散。
对每一个买它的人来说,七喜都只是这些集团,在不同市场,对抗可口可乐的一枚棋子。这也让七喜的运营,变得极为混乱。
这也导致从80年代起,面对雪碧,七喜压根组织不了一次统一的战役。而雪碧作为可口可乐的亲儿子,却能享受可口可乐的全力扶持。
自从健康潮流席卷全球,「无糖」成了版本答案以来,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,碳酸饮料的销量,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今天再去便利店里,可乐也好,雪碧也好,七喜也好,都不再是第一选择。各种茶饮、功能饮料,都摆满了货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