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三个内涵如果能有机地结合起来,那超级卖点的威力就有机会发挥了。这个超级卖点的定义,在不同行业不同品牌不同产品中,具体落地时,又是千差万别的。定义的详细解读,我们就不展开了。
如果产品卖点是小众认知,大家理解之后,也只是满足了小众需求,那这个卖点对应的是无感需求。换句线.行业需求
如果产品卖点是大众认知,表达的都是大家一听就能理解的通用卖点,那这个卖点对应的是行业需求。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换句线.期望需求
如果产品卖点是大众认知,和行业对手相比,引起了客户某些确定性的联想和期待,那这个卖点对应的是期望需求。换句线.魅力需求
如果产品卖点是小众认知,大家一听不太容易懂,但是使用过之后,产生了不同寻常的体验和口碑,那这个卖点对应的是魅力需求。换句话说,产品有Aha moment。
这样,当我们看到一个广告语或者一个落地页图片的宣传语时,我们首先要根据上述这张图,来解析一下我们的产品卖点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处于哪个象限?不同象限的销售转化率大不相同。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
有人经常在商场里买衣服,偶然一次在直播间买了一件衣服。这时,出现了一个情况,即客户需求≠客户买点。因为此时的客户买点,是直播间主播的催化作用和粉丝关系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并不是衣服本身的功能需求。
再比如,充电5分钟,通线小时。这句话拆解开来,前半句是产品卖点,后半句是客户买点。产品卖点是商家发明了一种快充技术,但是客户并不在意,客户需要的是能打电话。那我们试着来列举一下:
说到这里,大家就明白了,谁能把产品卖点和客户买点,放在一个场景里,并且使二者产生化学反应,那谁就拥有了一个大爆品。
产品、商品、品牌,都有可能产生超级卖点。比如:刚需痛点型产品、自传播性极强或自我裂变力强的商品、圈层身份感召力强的品牌,等等。
公域卖标品,标品不是指全部产品,而是大行业、小场景、高欲望的标品,也叫招牌产品。尽可能通过规模经济,分摊高昂的流量成本和固定成本。
私域卖服务,服务就是体验,体验就是溢价。服务不是简单地增值,服务是连接客户与品牌之间的情感纽带。
第三域卖机制。第三域,就是去别人的池子里捞鱼,就是把别人的私域变成自己的公域。在第三域里,就会出现一种现象,就是合作双方的品牌都强也都不强,比如:Nike社区店,和传统门店风格就大不一样,里面甚至还卖社区产品;FENDI与喜茶联名,既有FENDI品牌元素,又不是FENDI品牌的全部要素。这种品牌元素混杂的现象,就是机制之一。
最终,超级卖点是为了全域成交。而全域成交,一是要打通产品、商品、品牌三个梯度,二是要搭建公域、私域、第三域三个场域,把人、场、货三要素进行全新的配置与组合,从而破局价格内卷取得更大的商业业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