占地不大,来往的人也不多,但我们如果进去浏览一番,还是很有收获的,况且它还免费不要钱。从里面我们得知历史上的百姓都交了多少税。
贡助彻是中国最早的赋税制度。 贡,即纳贡、献功等,是夏代的田赋制度。禹分九州,任其土地所有,定其贡赋之差。
井田制,将土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块,中央为公田(归国家或贵族所有),周围八块为私田(分配给百姓耕种)。公田的产出相当于税收,私田则维持百姓生计。土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,实际由贵族控制,而百姓有使用权,所以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。
彻,是西周时期的田赋制度。 是从“助”法到春秋时候“履亩而税”的过渡,取消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,到收获时节再按什一的比例上缴国家实物。 根据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夏后氏五十而贡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亩而彻,其实皆什一也。
春秋时期鲁国的赋税制度。 公元前594年,鲁宣公首先推行按亩征税的制度,即【履亩而税】,按农夫耕种的田亩数对土地征税。 具体的征收方法是【公田之法,十足其一;又履其余亩,复十取一】,即不分公田、私田,均按土地面积纳税,税率为产量的 10%。
春秋时期,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,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,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,隐瞒在私人手中,成为私有财产;
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、互相劫夺、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,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。
之后鲁国实行初税亩,按田亩征税,不分公田、私田,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税率为产量的10%。
初税亩的实行适应新生的土地占有关系,增加了财政收入。鲁国的初税亩,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。
隋代、唐代前期的赋税制度。 具体内容是,耕种国家授田的丁男,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,称作“租”; 每家交纳绢二丈,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,麻三斤,称作“调”; 服徭役二十天,闰年加两日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是为正役。 (从这里知道,原来服徭役也是纳税,如果某一天国家需要我们去搭桥铺路,凿山种树,那也是有史可查。今年2025年是闰年,还需要多劳动两天。) 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,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,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,成为庸。 总体而言【纳绢代役即为庸】 租庸调制是以“人丁为本”的赋役制度,即有田则有租,有家则有调,有身则有庸。
隋末战乱,百姓人口锐减,所以当时的现状是土地多,但是没人种。朝廷就把这些土地分给百姓,使得耕者有其田,同时实施轻徭薄赋的制度,加速粮食生产,恢复农桑事务,使得国力迅速得到提升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百姓的生活也变得安稳富足。
但是经过几代之后,租庸调出现了局限性,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,国家无战乱,人民安居乐业,人口也开始快速增长。这一增长就导致,人口越来越多,但是可耕种土地不会随之增多。这就致使土地不够新增的人口分了。加上贵族土地兼并的现象,令“富者田连阡陌,穷者无立锥之地”。
不过,邻邦日本在“大化革新”之后,新政府参照唐朝的租庸调制,设置了班田授受制,实施得很成功。
唐代后期开始实行的赋税制度。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,保留户税和地税。户税是依据财产多寡划分户等,按户等高低征钱,户等高的出钱多,户等低的出钱少。 地税是对拥有土地者按亩征收谷物,纳税的土地,以大历十四年(公元780年)的垦田数为准。 无论户税和地税,都分夏秋两季征收,夏税限六月纳毕,秋税限十一月纳毕。
新的两税法不再按照人丁来征税,而是根据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来作为计税的依据。这种转变意味着百姓不再因为人口数量而被固定地征收税额,更多地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资产。
这样一来,唐朝对百姓个人的直接控制就大大减弱了,百姓在人身自由上得到了更多的空间。税收流程也得到了简化,降本效率,且减少了贪腐。
大致上,两税法奠定了以田亩为基础的财政制度,并成为后世帝国财政的正统。财政制度从此正式从以“税人”为核心转向以“税地”为核心。
明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。 将以往按照户、丁派役的办法改为丁税,与其他各项杂税合编为一条,统一按田亩核算,随夏秋两税一起征收,且力役和田赋一律改为以银钱缴纳,除在苏、松、杭、嘉、湖地区征米麦以供皇室、官吏食用外,不再征收粮食等实物。
明代发展到万历年间,土地兼并的现象加重,地主隐瞒土地纳税,同时军费支出增多,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,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较高。张居正提出了”一条鞭法“政策,一律改为以银钱缴纳,促进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化。
清代的赋税制度。 将康照五十年(1711年)固定下来的丁税,平均摊入田赋中,征收统一的地丁银,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,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(丁税)。
虽然帝国财政原则人不再以”税人“为基础,但要求民众亲身服役在帝国时期却会再次出现,清代也是如此。
清代人口增长比土地增长的速度快得多,康熙在位时,提出”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“,即新增人口不再承担丁役,丁银总额就固定在了每年335万两。
后来,由于乡绅地主缴纳的田赋往往少于其应缴数量,甚至不缴,形成了大规模的”民欠“。雍正以”一条鞭法“为蓝本,提出了”摊丁如亩“,彻底把丁银摊入土地中,这样,对无地的百姓,免除了丁银,不再以家庭人口征税,而是以土地征税。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
以此减少了财政的应收未收,适应了新的生产关系。使得财政对人的依赖大大降低,人身自由增加,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。
康熙初期的人口大约在1亿左右,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生产力的提高,人头税的取消,使得人口数量在乾隆末年时,达到了惊人的4亿。
在税收结构上,由农业税逐渐转向工商业税与农业税并行,税收一直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大国的兴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
来源:战国楚王发给受封于湖北的鄂君启的水路同行经商凭证,文中所载的水路路线涉及河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地
已被虫蛀的明崇祯五年的黄册底稿,详细记载每户的情况,包括职位(里长或甲首等)户等(上、中、下户)、姓名、所属都图、户籍(军、民、匠等):
清光绪解州(今山西运城)清丈地粮里甲图说,画有解州十六里总图,并分别按照各里画出详细位置、范围、面积及征粮数字等。
光绪三年,陕西、山西大旱,山西尤为严重,有“马青天”之名的马丕瑶(字玉山)署理解州(今山西运城)在安抚灾黎后,他组织丈量田亩,分清治赋,并亲手制定了“清丈地粮章程四十条”和“丈清地粮以后永定章程三十四条”等规定,颁发全州推行实施。历经两年,共发放鱼鳞图册千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