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图书馆的角色与时俱进,著名图书馆学家吴建中在武汉大学举办的“湖北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”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强调,现代图书馆需超越传统的书籍收藏和活动组织,而应更加注重读者的实际收获与价值创造。作为前上海图书馆的馆长,吴建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图书馆的蓝图,认为图书馆的真正价值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创造的空间与沃土。
吴建中在演讲中回顾了历史的进程,指出书写文明与数字文明的交汇点。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,曾使得社会得以迅速进步,形成了高度文明与有序的社会结构。在那个时期,欧洲却仍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挣扎。活字印刷术的出现,成为了知识传播的利器,为欧洲的文艺复兴、启蒙运动与科技革命提供了基础。
他进一步探讨了“发明权与传播力”之间的辨析。尽管中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,但活字印刷被认为是“革命”的原因在于其在欧洲的普及与应用。吴建中指出,米乐体育官方网站活字印刷在欧洲实现的效率提升,以及机械化印刷的引入,使得信息能够被广泛传播,为现代社会的瞩目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随着社会与技术的不断更新,知识的存储与消费模式也日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。米乐体育官方网站吴建中认为,以往知识的存储主要依赖于空间,而现代则急需转向时间与使用上,知识不再只是静态的占有,而是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自由的交流与创造。他指出,“图书馆的定义正在重塑,它不仅是知识的存储空间,更应成为一个能够激励创造的环境,正如互联网一样。”
上海图书馆的“创新空间”便是吴建中提到的一个成功范例。该空间为艺术设计的爱好者与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,一个全职妈妈在此学习设计,最终将自己的作品带上了时装秀的舞台,这样的故事便成为了吴建中的骄傲。在国际图联的会议上,吴建中分享了这个例子,感动了在场的听众。正是这样的案例,展现了图书馆应赋予读者增加自我价值的能力,也揭示了图书馆服务的真正使命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数字化浪潮中,图书馆首要任务是如何聚拢资源,建立平台,通过提供开放的环境,来赋予读者自由创造的机会。
吴建中强调,未来的图书馆应该朝着创造型空间的方向发展,借助当今的网络技术与信息时代的机遇,借力于大众的创造力,推动知识的有效扩散。他提出,图书馆必须像互联网一样成为资源共享和价值创造的中心,鼓励利用这些资源展开新形式的探索与创新。
总之,吴建中的这些见解不仅提供了对图书馆变革的深刻反思,也为未来的图书馆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。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,我们期待未来的图书馆能够愈加灵活、包容,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与实践交融,从而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推动者与文化传播的先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